原子力顯微鏡在研究蛋白質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其原理及研究方法如下:
一、AFM原子力顯微鏡的基本原理
原子力顯微鏡是一種可用來研究包括絕緣體在內的固體材料表面結構的分析儀器。它通過檢測待測樣品表面和一個微型力敏感元件(通常是微懸臂一端的微小針尖)之間的極微弱的原子間相互作用力,來研究物質的表面結構及性質。當針尖與樣品充分接近時,它們之間會存在短程相互斥力,檢測該斥力可獲得表面原子級分辨圖像,一般情況下分辨率也在納米級水平。
二、AFM原子力顯微鏡研究蛋白質的方法
樣品制備:
蛋白質是一個兩性分子,調節其溶液的pH值至等電點附近,使蛋白質正負電荷相等,分子呈電中性。降低pH時,蛋白質呈正電,因此可以通過調節溶液pH值低于等電點,使樣品直接吸附在帶負電荷的基底(如云母)表面,進行成像和力學研究。
對于DNA等帶負電荷的樣品,可以通過在溶液中加入正離子,使其先吸附在表面上,再吸附DNA;或者通過化學修飾改變基底表面的電荷性質,以吸附DNA分子。
成像與力學研究:
利用原子力顯微鏡的針尖在蛋白質樣品表面進行掃描,通過檢測針尖與樣品之間的相互作用力變化,可以獲得蛋白質表面的形貌結構信息。
通過分析形貌圖像,可以觀察到蛋白質分子的尺寸、形狀、分布等特征。
此外,還可以利用原子力顯微鏡進行力學研究,如測量蛋白質分子的彈性模量、硬度等力學性質,以及研究外力對蛋白質結構和功能的影響。
高分辨率成像技術:
高速AFM原子力顯微鏡(High Speed-AFM,HS-AFM)可以實時檢測單個生物分子的信息以及更快的掃描和反饋操作,有效地揭示蛋白質的構象變化。
定位原子力顯微鏡(localization AFM,LAFM)通過應用定位算法于AFM和HS-AFM圖像中的地形特征空間波動,可以克服傳統AFM分辨率的限制,實現埃米范圍高分辨率的蛋白質表面細節成像。
三、原子力顯微鏡在蛋白質研究中的應用
蛋白質結構研究:
AFM原子力顯微鏡可以用于觀察蛋白質分子的三維結構,揭示其表面特征、亞單位排列和相互作用方式等。
通過與X射線晶體學、核磁共振等技術的結合使用,可以進一步驗證和完善蛋白質的三維結構模型。
蛋白質功能研究:
利用原子力顯微鏡可以研究蛋白質與其他分子(如配體、抑制劑等)的相互作用,揭示蛋白質在生命活動中的功能和調控機制。
通過測量蛋白質在不同條件下的力學性質變化,可以研究外力、溫度、pH等因素對蛋白質結構和功能的影響。
蛋白質動態過程研究:
高速AFM原子力顯微鏡可以實時觀察蛋白質分子的動態變化過程,如構象變化、折疊/去折疊等。
這有助于揭示蛋白質在生命活動中的動態行為和調控機制。
綜上所述,原子力顯微鏡在研究蛋白質方面具有獨特的優勢和應用價值。通過高分辨率成像技術和力學研究方法的結合使用,可以深入揭示蛋白質的結構、功能和動態過程等方面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