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分子納米結構與納米技術重點實驗室

 新聞資訊     |      2022-12-15 23:56:55

中國科學院分子納米結構與納米技術重點實驗室

? ? ? ?中國科學院分子納米結構與納米技術重點實驗室成立于2001年, 其前身是成立于1994年的中國科學院納米科學與技術青年實驗室,是我國*早開展掃描隧道顯微學和納米科技研究的實驗室之一. 曾先后研制成功一系列掃描探針顯微鏡(SPM); 利用SPM技術研究納米尺度微觀結構和性質; 在生物和有機大分子的多樣性, 材料表面、界面結構表征及納米加工方面進行了系統和深入的探索, 取得了多項創新成果. 同時在國內外開展了有效的合作研究和交流, 擁有一支由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和中科院“百人計劃”入選者等一批青年學術帶頭人組成的研究隊伍.

主要研究方向:

  • ? 掃描探針顯微技術的研究和應用
  • ? 單分子的化學和物理性質研究 ?
  • ? 分子納米結構研究
  • ? 表、界面微觀結構和性質研究
  • ? 功能分子納米結構和性質的理論研究

?

白春禮院士


?????????? WY-6800-AFM ? ? ? ?男,滿族,1953年9月26日出生于遼寧省。78年北京大學化學系畢業,81年獲中國科學院碩士學位,85年獲博士學位,85-87年在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從事博士后研究,研究員、博士導師、中科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F任中國科學院院長。87年回國后,先后主持研制成功我國**臺原子力顯微鏡,以及掃描隧道顯微鏡等五種新型表面分析儀器,獲得五項國家發明**和實用新型**。利用SPM系統地研究了一些有機和生物材料的表面結構和性能,并在納米科技方面有開創性的工作。作為項目負責人和主要工作者,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和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一等獎等***及院部科研成果二等獎以上的獎勵8項。由德國Spinger出版社和科學出版社等出版單位出版中、英文著作7部。其中《掃描隧道顯微術及其應用》獲93年第七屆中國圖書獎、95年全國**科技圖書一等獎、《三鏈核酸的結構與生物化學》獲97年全國**科技圖書二等獎。在國內外核心刊物上發表論文250余篇。

? ? ? ?白春禮博士作為我國掃描隧道顯微學的開拓者之一,也是國際STM方面有一定影響和活躍的科學家之一,領導實驗室開展了廣泛、深入并且富有成效的研究活動,并于1997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在白春禮博士的主持下,研制成功了計算機控制的STM,獲1989年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二等獎(**名)。與此同時,與中國科學院電子顯微鏡實驗室合作,研制并開發另一臺STM,獲1989年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二等獎(第四名)。這兩項工作的進一步完善,共同獲得1990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名,這也是我國**項關于掃描隧道顯微學領域的獎勵)。隨后,又研制成功了我國**臺原子力顯微鏡(AFM)(獲得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一等獎,**名)、**臺激光原子力顯微鏡、低溫掃描隧道顯微鏡和彈道電子發射顯微鏡。所獲得的這些科研成果,由于以不同于國外的創新方式解決了一系列重要技術難題,先后獲得六項國家發明**(另有一項實用新型**已獲申請號)。這些新型系列顯本原器的研制成功,為掃描隧道顯微學的應用研究,奠定了必要的物質基礎。為我國在這一領域工作的開展起到了促進作用。這些工作及國內同行的有關研究工作,使得包括兩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在內的來自世界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400余位科學家參加了93年在北京舉辦的第7屆STM國際會議。白春禮博士任會議的學術委員會主席,負責組織這一次盛會。

? ? ? ?在基礎研究方面,白春禮博士近年來在使用這種新技術研究有機固體和大分子的表面結構方面做出了貢獻。如首次用STM、AFM和磁力顯微鏡(MFM)研究了BEDT-TTF電荷轉移復合物、氮氧自由基有機鐵磁體、C60LB膜、聚苯胺等有機固體,輝鉬礦、黝錫礦等礦物,卵磷脂雙層膜、胰島素、多肽、紅細胞精細結構和抗體—抗原復合物等生物材料。這些研究結果,在原子或分子級分辨率的水平上,解釋了材料表面結構與樣品制備、形成條件的關系。部分研究結果獲得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二等獎(1994年)。另外,還首次利用AFM和MFM研究了磁性有機薄膜表面的形貌和磁疇,建立了一種研究幾個分子層厚的有機LB膜表面微弱磁場分布的新方法,可達到納米級空間分辨率。在生命科學的前沿熱點領域之一—核酸結構多樣性和核酸復合物的研究中,從分子生物物理學的角度出發,利用STM、AFM及其它多種物理、化學和生物技術方法,在分子水平系統地研究了在體外體系中三鏈DNA(包括三鏈辮狀結構和三螺旋結構)的形成條件、結構特征及生物學作用,近年來還利用STM在單分子結構,有機分子自組裝研究方面取得了一些高水平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