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AFM原子力顯微鏡常用的接觸模式、非接觸模式、輕敲(間歇性接觸)模式這三種模式應該如何選擇嗎?
接觸模式
探針尖D和樣品做“柔性接觸”,接觸力引起懸臂彎曲進而得到表面圖像,但是可能使樣品表面彎曲,長時間后針尖有鈍化現象影響圖像質量出現誤判,接觸模式可以產生穩定的、分辨率高的圖像。但是由于接觸所以容易變形、移動的樣品不適合。
非接觸模式
針尖在樣品上方振動,不與樣品接觸,探測器檢測的是范德華作用力和靜電力等作用力,該模式要求原子力顯微鏡的靈敏度更高,當針尖和樣品距離太長時,分辨率比其他模式都要低。適用于柔軟、有彈性的樣品。
輕敲(間歇性接觸)模式
微懸臂做受迫振動,振蕩的針尖輕輕敲擊樣品表面,間斷的和樣品接觸,反饋系統控制微懸臂的振幅恒定,針尖就跟隨表面起伏上下移動進而獲得形貌信息。輕敲模式比非接觸模式靠近樣品,比接觸模式對樣品傷害更少,也能得到和接觸模式一樣的分辨率。適用于一些不牢固的樣品,像生物大分子這樣的軟樣品也比較適合。樣品表面起伏較大的大型掃描比非接觸的更有效。